伤仲永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28 05:01:05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材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目标随堂检测法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下的自知

1、出示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中的自品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焉()

邑()谒()

扳()称()泯()矣()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三)诵读中的自究

1、出示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

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

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再读后的自量

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1.自读课文

2.自知检测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平凡(发生了什么事情?)

1.标注注释

2.自品检测

①生字注音:

隶(lì)焉(yān)

邑(yì)谒(yè)

扳(pān)称(chèn)泯(mǐn)矣(yǐ)

②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文章。

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平变化。

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给予字眼指导,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

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主题--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总结概括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 ……此处隐藏21379个字……...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